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活動詳情
舉辦時間
2025-05-01
00:00 ~ 23:59

主辦單位
×

【2025年第一季自願性碳權市場觀察】全球碳市場轉向高品質碳權,企業淨零布局迎來新契機

張惠婷/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 政策分析師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放目標的推動,碳排放議題成為企業永續發展的焦點,也深刻影響經理人的營運與財務決策。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作為企業應對降低碳排放的途徑之一,特別是對出口為導向的臺灣電資產業來說,是否掌握碳市場的變化與發展,將對未來的產業策略及競爭優勢產生影響。

市場供需「再」平衡:買方態度轉趨謹慎,更注重碳權品質

儘管近期全球政治與經濟局勢變動劇烈,企業面臨來自政策不確定性及政治氣候的變化的雙重壓力,2025年第一季的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依然表現強勁。根據碳市場分析機構Sylvera的最新報告,2025年第一季,自願性碳市場的碳權發行量(供給量)為5,563萬噸,顯示市場仍保持穩定增長。與此同時,碳權的註銷量(需求量)達到5,456萬噸,兩者差距僅有1.9%。相比之下,2024年同期的發行量高達8,303萬噸,註銷量為5,469萬噸,當時的差距超過50%。這一年間的劇烈變化,意味著碳市場的結構正在快速調整,買方更謹慎,更注重碳權品質,也意味著市場供需平衡正發生重大轉變,Sylvera指出,未來碳權市場將逐漸淘汰低品質、無法驗證實際效益的碳專案,僅剩真正具誠信的高品質專案能成功發行,預告著未來碳權的供應將趨於緊縮,市場對高品質碳權的需求即將逐步超越新增供給。對企業而言,這代表兩個挑戰:

1.高品質碳權數量減少,價格可能上升

2.競爭加劇,晚進者恐錯失良機

因此,建議企業應主動出擊,及早與優質專案建立長期合作關係,預先鎖定價格與碳權數量,確保未來的碳中和布局不被市場波動所影響。

「黃金熟成期」碳權當道:碳市場品質標準日益明確

根據Sylvera統計數據,2025年第一季註銷碳權的年份,有六成來自三到五年的碳權,亦即所謂的「黃金成熟期」(Goldilocks Vintage),該年份的碳權被視為在效力與驗證之間達成平衡的理想選擇,也顯示市場對碳權品質的認知越來越具體與成熟。相較之下,註銷剛發行(一到兩年內)或年份較久(六年以上)的碳權比例顯著下降。這種現象固然說明市場對品質的偏好轉變,但也隱含碳權的「年份」並不完全等同於品質,最關鍵的仍是減碳專案是否真實達到減碳效益與誠信驗證。

自願性碳市場結構的變化: REDD+不再獨霸

自願性碳市場的結構也正在發生變化。首先,過去一段時間,REDD+Reduction in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減少因森林砍伐與森林退化造成的碳排放)專案一直是碳權註銷量最多的類型,但比例逐年下降,在2025年第一季,REDD+碳權僅佔註銷量的31%,顯示企業逐漸轉向其他碳權類型。廢棄物管理的碳權註銷比例創下十年新高,達到了10%,為去年同期的兩倍。

此外,隨著碳權市場的多樣化,更多的新興領域如生質能、改善林業管理碳權專案(IFM)等領域的碳權逐漸興起,得到市場的重視。這些領域在減碳效果上有顯著貢獻,也對台灣企業在選擇碳權時提供了更多選擇。

碳權不只是合規工具,亦是企業綠色價值的展現

根據2025年第一季的數據,是自願碳市場由「量」轉向「質」的關鍵里程碑。面對全球政經環境的不確定性,未來的企業若仍停留在單純的「抵換」思維,恐將在新時代的碳經濟中被邊緣化。對於臺灣電資產業而言,碳權不僅是實現淨零目標的工具,更是展現企業永續治理能力、提升品牌價值及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資產。

總結來說,隨著自願性碳市場的不斷成熟,企業在順應市場變革下,主動掌握碳權品質標準資訊、瞭解市場趨勢,並融合產業特性進行清潔技術佈局,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減碳浪潮中站穩腳步,保持永續競爭力。

 

資料來源:

1.Ecosystem Marketplace

2. Sylvera. (2024). The 2025 CDR market survey. 

關鍵字

# 碳權 # REDD+ # 自願性碳市場 # 全球供應鏈重組 # 碳中和布局

附件

相關連結

回到最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