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活動詳情
舉辦時間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

4/8攜手減碳.永續領航──電子產業高層齊聚「永續轉型・低碳領航」沙龍,聚焦供應鏈碳管理與企業轉型策略

面對全球供應鏈加速邁向淨零,永續發展已成企業競爭力升級關鍵。國際法規趨嚴、客戶減碳要求升高,企業須應對日益嚴格的碳揭露與管理挑戰,並制定可行的轉型藍圖。

為協助掌握趨勢、促進交流,資訊工業策進會於11448日假台北文華東方酒店舉辦首屆「永續轉型・低碳領航」企業沙龍,邀集戴爾、仁寶、廣達、宏碁等14家電子產業鏈企業,共同探討永續轉型的挑戰與機會。

三大核心議題|聚焦企業轉型與供應鏈管理對策

本次沙龍以「企業轉型關鍵策略與永續經營」為主軸,設定三大核心方向:供應鏈永續管理、碳資產新思維、全球標準新趨勢。

當全球科技品牌強化淨零目標與供應鏈碳管理力道,供應商不再只是被動應對,而是能否進入國際市場的關鍵門檻。國際客戶與法規同步升級,要求企業不僅揭露GHG排放,還須落實科學基礎減碳目標、清潔採購政策與永續產品設計。

台灣經濟研究院所長陳彥豪指出:「以前是品牌說要,我們跟著做;現在是做不到,連門都進不了。」也因此,碳數據的準確性與透明度成為競爭關鍵。特別是在再生能源導入與碳數據品質方面,唯有導入數位合規工具與可信交換機制,企業才能在國際市場中站穩腳步。

昶御綠能執行長鍾文傑強調,減碳不能只靠口號,落地關鍵在於「系統性培訓」──「光講永續沒用,得讓供應商知道怎麼做、為什麼做。」他指出,從供應鏈分群管理、分層培訓到評核透明與碳數據揭露,都是提升夥伴參與度與回應力的關鍵。企業需制定清楚政策,讓減碳從認知、制度到實踐逐層落實,才能建立可信碳排資料庫,真正走出可執行的永續之路。

當碳費、碳關稅接連上路,企業已感受到一股「碳焦慮」悄然蔓延。面對不確定的政策與成本壓力,若無法掌握自身碳排成本與風險,將無法在減碳競賽中站穩腳步。中華經濟研究院羅時芳博士提醒:與其焦慮,不如轉念——導入內部碳定價機制,是企業邁向「碳安心」的關鍵一步。企業不僅可精算減碳成本,更能前瞻性地布局碳資產,將原本的壓力轉化為營運創新的籌碼。

 

業界觀點回顧|產業鏈共識浮現:聚焦用電、原物料與數據可信機制

在本次沙龍中,來自半導體、系統組裝與國際品牌的企業代表,分享第一線實務挑戰與轉型經驗。

有半導體業者指出,其製程碳排中約85%來自用電、10%來自含氟氣體,面對國際客戶對再生能源使用與科學減碳目標的要求,最大挑戰在於台灣綠電資源取得困難。建議企業應聚焦關鍵原物料碳足跡管理,並強化範疇一與範疇二的管理機制,由大型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協同減碳。

來自系統組裝產業的與會者則坦言,目前許多供應商仍不具備碳排計算能力,第一手數據的掌握與準確性仍有待提升。呼籲政府與產業共同推動標準化計算方法,建立可靠的在地碳足跡數據基礎,協助供應鏈接軌國際要求。

國際品牌端代表亦分享,碳排揭露與低碳材料使用已成接單門檻,非僅附加條件。企業應從產品設計端即導入節能與循環概念,實現全生命週期減碳;並透過供應商差異化管理與碳數據整合機制,提升整體減碳效能,特別是在範疇三排放部分,需仰賴政府或第三方平台強化資料一致性與可信度。

 

展望未來|深化對話平台,串連永續行動

資策會將持續推動「永續轉型・低碳領航」系列沙龍,預計於年中與年末續辦,聚焦法規、實務、數據與供應鏈合作,促進企業實質交流,共築韌性低碳產業鏈,迎戰淨零挑戰。

 

關鍵字

# 永續轉型低碳領航 # 供應鏈永續管理 # 數位合規工具 # 可信交換機制 # 碳資產 # 範疇三 # 內部碳定價

附件

相關連結

回到最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