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全球化浪潮下,電子零組件產業如何打造供應鏈韌性?
陳盈棻/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專案經理
根據《Economist Impact》「2025 全球貿易轉型報告(Trade in Transition 2025)」指出,現今全球貿易不再是一個以國際規則為基礎的世界,而是一個重商主義對抗的時代。國際主要強權間意見分歧深化,並趨向交易式的國家利益正快速地重新定義全球貿易模式。
自川普總統重返白宮以來,美國在各項政策的轉變衝擊全球貿易。川普強調「美國優先」的理念,在貿易、能源和行業監管上的作法為全球產業帶來了不確定性,更宣布2025年(今年) 4月2 日起,啟動「以國家為基礎(country-based)」的對等關稅計畫,重新平衡美國於全球的貿易關係,對所有與美國存在貿易逆差的國家施加可能高達20%的對等關稅。高度仰賴全球供應鏈的科技、汽車和消費品等跨國企業正面臨供應鏈板塊重組的考驗。
以電子零組件產業而言,川普政府在2025年對進口半導體和電子零組件徵收25%的關稅,這對依賴亞洲供應鏈的美國科技業造成了直接衝擊:
成本飆升和利潤壓力
半導體是現代電子產品的關鍵元件,超過60%的先進晶片由台灣、韓國和中國等地生產製造,課徵關稅使這些進口產品的價格上漲25%,美國科技巨頭如 Apple、Google、Dell、Microsoft 等,正面臨是否承擔成本(並縮減利潤),還是將其轉嫁給消費者的艱難抉擇。
無論哪種方式,連鎖效應的壓力都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全球最大半導體代工廠—台積電也預計調漲晶片價格,以抵消關稅相關費用。若確定調漲,將波及整個供應鏈,如PCB 製造商、資料中心營運商,甚至依賴這些元件實現AI驅動系統的汽車產業。
地理多元化與供應鏈板塊重組
關稅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為了降低風險,企業正在重新評估其採購策略與供應鏈布局。部分企業正尋找替代生產基地或供應商,以擺脫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而另一些則嘗試增加美國本土的生產能力,以保持應對特定區域風險的彈性。《Economist Impact》報告也指出,高達88 %的企業計畫在2025年重新配置其供應鏈,並著重多樣化和本土化:46%的企業正進行供應鏈地理多元化的布局, 透過從多個地區採購投入來平衡風險和機會。
數位化驅動的供應鏈轉型
除了供應鏈地理上的重新佈局外,推動供應鏈數位化也成為許多產業包含電子零組件產業供應鏈重組的重要方向。Deloitte Insights 在《Supply chain resilience》報告中指出,許多企業正藉由應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及物聯網技術,獲取生產線、倉儲和物流等各個環節的實時數據,從而全面了解供應鏈的運作狀態。透過這些龐大 數據流的持續累積,依靠大數據分析技術,協助企業識別出供應鏈 中的潛在瓶頸與風險,同時強化企業對於整個供應鏈在面對突發事件的反應和靈活調整的能力,讓企業在市場波動或外部環境變化中保持競爭力。
整體而言,高額關稅使企業面臨成本急升和利潤壓縮的雙重挑戰,促使企業不得不另尋新的生產基地與供應商,並積極推動數位化轉型,即時監控及靈活調整供應鏈的動態和配置。
在全球貿易格局日益碎片化的情況下,企業本身的經營不再是傳統的經濟效率導向,而是轉向更注重供應鏈韌性與多元化,意味著企業需創造一個足夠堅韌與彈性的供應鏈,增強供應鏈在面對地緣政治、貿易摩擦和市場需求變化時的應變能力,並展現高度的敏捷性,將挑戰轉化為企業生存的競爭優勢。
資料來源:
1. “Trade in Transition 2025- Global Report”,《Economist Impact》
2. “How Trump’s 2025 Tariffs Disrupt Electronics Supply Chains & Strategic Solutions”, MacMillan Supply Chain Group, March 2025.
3. Restructuring the supply base: Prioritizing a resilient, yet efficient supply chain, Deloitte Insights, May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