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活動詳情
舉辦時間
2025-07-25
00:00 ~ 23:59

主辦單位
None
×

從AI到永續:科技典範移轉如何重塑產業價值鏈與供應鏈韌性

「典範移轉」(paradigm shift)的概念最早由美國科學哲學家湯瑪斯・孔恩(Thomas Kuhn)提出,指出科學進步並非線性知識的積累,而是透過週期性革命與根本轉變,徹底改變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

如今,在全球產業數位化浪潮席捲下,人工智慧(AI)已成為推動新一波科技典範移轉的關鍵驅動力。雖然AI技術正快速滲透各大產業,透過生成式模型、預測分析與流程自動化等應用強化營運效率,但多數產業對這場轉變的既有認知,往往仍停留在「提升效率」或「降低成本」的技術性想像。然而,隨著全球ESG浪潮與淨零排放承諾加速推進,AI所帶來的典範移轉,不僅重新定義產品與服務的價值,也正重構供應鏈的運作邏輯與實踐方式。在這樣的背景下,AI的應用不再是單一技術能否導入,而是企業是否具備整合AI技術與永續價值的系統性能力與策略格局。

AI驅動供應鏈的三大趨勢轉變

面對全球永續法規(如歐盟CSRDESPR)與全球採購標準對「可追溯性」、「碳透明化」與「社會責任」的要求,企業不僅需升級資料治理能力,更必須重構供應鏈運作的邏輯。在AI的驅動下,供應鏈的發展展現了三大趨勢轉變:

1.供應鏈資訊從靜態追蹤到即時透明化

過去企業面對複雜、多層次供應鏈時,常因資料分散與品質不一而難以掌握第一線環境資訊(如碳足跡、原料來源等)。透過結合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與區塊鏈等技術,企業可以即時蒐集供應鏈各環節的資料,自動比對異常狀況,並提前預警可能的風險。這不僅讓企業更清楚掌握供應鏈的即時狀態,也強化了從原料到成品的資訊追溯能力。

例如,歐盟《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則(ESPR)》要求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中具備「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企業需能即時調用碳排放、材料來源與社會責任等相關資訊。AI語言處理、圖像辨識與自動分類等能力,協助企業從多元資料來源中整合並標準化這些資訊,進而有效回應DPP的揭露要求與日益嚴格的綠色採購規範。

2.從事後應變到主動預測:強化風險與碳管理能力

AI透過預測性分析模型(predictive analytics),讓企業能在氣候風險、供應鏈中斷或碳排熱點發生前,即時識別潛在風險。例如,製造業可結合供應商生產數據、氣候模型與歷史表現評估碳排密集度變化,進行減碳策略的前置規劃。根據 McKinsey 2023年的研究報告指出,AI 驅動的智慧供應鏈可使企業預測精準度提升 1530%,同時降低 5% 的能源使用與 2030% 的庫存負擔,有效實現碳足跡與資源浪費的雙重減量

3.從線性供應鏈到循環系統:AI支持價值鏈的循環管理思維

AI 賦能下,企業不再只是管理從原料到產品交付的線性供應鏈,而是透過數據驅動的全生命週期管理(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將產品設計、使用與廢棄階段整合進企業決策流程中。根據 Capgemini 2023年的研究,AI 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產品設計初期,用以評估材料替代性、可拆解性與回收潛力,促使製造流程在源頭階段即納入循環經濟思維。同時,UN Global Compact2023)指出,AI 模型可協助企業預測回收率、再製效率與再生市場需求,進一步強化企業在產品退役階段的資源再利用能力,促成供應鏈從「一次性使用」走向「循環管理」。這種由 AI 驅動的循環價值鏈,標誌著製造業從效率導向轉向「永續設計」的策略轉型。

AI ×永續的新典範中打造供應鏈韌性與產業競爭力

面對AI所驅動的科技典範移轉與永續轉型雙重挑戰,企業若要在下一階段產業競爭中取得優勢,不能僅止於「技術導入」,而須進一步系統性能力的建構與價值觀重塑。以下提出三項核心策略方向,協助企業建立因應新典範的永續供應鏈與價值鏈治理模式:

1.從技術導入邁向資料治理能力建構

企業應從單點AI應用(如智慧排程、預測維護)擴展至整體數據治理架構的建立。這包括資料標準化、異質數據整合能力、跨部門協作機制,以及ESG關鍵指標的即時追蹤與回饋能力。唯有具備高可信度、可追溯的資料系統,才能幫助企業回應包括 CSRDESPR 等永續法規與市場透明化的要求。

2.將「永續」嵌入於產品設計與決策流程

根據 Capgemini2023)的研究指出,若在產品設計初期即納入材料可回收性與碳足跡分析,可提升後端回收效率達30%以上。因此,企業應強化 AI 賦能的全生命週期(LCA)工具、材料替代模擬與設計最佳化機制,使「永續」的概念內建於商業模型與產品生命週期的運作。

3.建構跨領域協作與模組化的供應商網絡

UN Global Compact2023)報告亦強調,企業如欲落實深層碳減排與社會責任履行,必須突破「單一企業管理」的思維,轉向建立可共享數據平台與模組化供應合作網絡。例如,共同打造產業資料信任基礎(Data Trust)、開放DPP資料交換框架或建立Tier 2 以上供應商可視化工具,將成為提升產業價值鏈的關鍵要素。

整體而言,在數位化與永續轉型雙重浪潮下,AI不僅提升營運效率,更正在改寫企業如何理解、管理與協同其供應鏈網絡。從資訊透明化、風險預測到循環系統設計,AI使企業能以系統性的方式應對永續法規與淨零承諾的挑戰,推動供應鏈韌性、負責任與價值重塑。

然而,真正能在這場典範轉移中脫穎而出的企業,將是那些能引進AI,更能整合AI於永續策略、產品設計與組織治理之中的領導者。這不僅需要對於技術能力,更需組織文化、資料治理機制與跨領域協作網絡的全面升級。未來的產業競爭優勢,將不再僅來自成本控制或市場規模,而將建立在「資料治理、永續價值、跨領域協作」三者之間的協同能力之上。

關鍵字

# 供應鏈韌性 # AI人工智慧 # 碳透明化 # 碳管理 # 可信交換機制

附件

相關連結

回到最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