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

邁向負碳排時代:全球碳移除技術發展趨勢與產業因應路徑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過程中,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正逐步從技術研發階段轉向具備實際市場潛力的應用。根據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為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C以內,除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外,全球每年須於2030年前實現約2.3億公噸二氧化碳移除量,並於2050年前提升至約10.8億公噸。然而,現階段全球每年實際移除的二氧化碳僅約2億噸,與目標移除量仍有極大差距。而在這2億噸之中,僅有約200萬噸的碳移除符合持久性的標準,也就是能確保碳永久封存、在數百年甚至更久的時間內不再釋放至大氣。

碳移除為何成為關鍵?從減量邏輯邁向「負排放」治理路徑

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是指人類透過自然方式或科技手段,主動從大氣中移除二氧化碳(CO₂),並將其長期封存於地質構造、陸域、海洋或轉化成固碳產品中,其目的在於直接從大氣中移除已排放的二氧化碳,達到「負排放」效果,補足減排措施無法涵蓋的剩餘排放(residual emissions),這一轉變標誌著全球氣候策略已從「控制源頭」延伸至「處理累積存量」的雙軌治理模式。

目前碳移除技術大致可分為兩大類:自然碳匯(Natural Carbon Sinks)與工程類型碳移除技術。前者仰賴森林、海洋、濕地、土壤等自然生態系統吸收並儲存碳;後者則運用科技孕育出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生質能與碳捕集和封存(Bioenergy wit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ECCS)、與生物炭(Biochar)等新興技術。

國際碳移除競爭加速推動技術革新

IPCC AR6報告發布後,國際社會對碳移除的關注與行動明顯加速。202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期間,「2030碳移除技術突破倡議」(Carbon Removal Breakthrough by 2030)正式被提出討論,呼籲各國設定於2030年前每年移除30億噸二氧化碳的目標。隨著共識的凝聚,越來越多國家陸續提出具體的碳移除政策與投資規劃,例如:

美國2024年通過《碳移除領導力法案》(Carbon Dioxide Removal Leadership Act),投入數十億美元用於支持直接空氣捕捉(DAC)設施、長期碳儲存基礎建設等。

歐盟:於2024年底正式通過《碳移除認證框架》(Carbon Removal Certification Framework, CRCF)草案,期望建立全球一致的碳移除量測、報告與驗證標準,推動市場發展與跨境認證。

英國2020年英國首相發布《綠色工業革命十項計畫》(The Ten Point Plan for a Green Industrial Revolution),明確將碳移除納入國家淨零路徑,目標於2030年前移除1000萬噸二氧化碳。

企業實踐自然碳匯:微軟推動史上最大森林碳移除計畫

隨著AI技術快速發展,資料中心所帶動的能源需求與碳排放大幅上升。由於能效改善在短期內所能帶來的減排成效有限,企業開始尋求更長遠的淨零解方,前瞻性導入或投資碳移除技術,成為實現減碳承諾的重要途徑。

微軟(Microsoft)近期與氣候解決方案供應商Anew Climate,以及美國以林業為主的碳移除平台Aurora Sustainable Lands,簽署歷來規模最大的森林碳移除協議,預計在未來十年內採購高達480萬噸碳移除額度。該合作採用「改善森林管理(Improved Forest Management, IFM)」技術,透過延長伐木週期、選擇性間伐等方式提升碳儲存能力,並通過嚴格的第三方驗證。

然而,自然碳匯系統(如森林與其他陸地生態系統)至2050年最多僅能提供約 4億公噸的年度碳移除量,全球仍有60%70%的碳移除需求,需仰賴工程類碳移除技術補足。因此,加速發展具持久性與可擴展性的工程碳移除技術,已成為實現全球淨零目標的關鍵戰略方向。

從減碳到移除:臺灣電資產業邁向淨零的下一步

全球碳移除市場的迅速發展與國際科技巨頭如微軟、Google等企業已大舉投資ClimeworksCharm Industrial等新創公司,布局直接空氣捕捉(DAC)、增強岩石風化、生物炭等多元CDR技術。這些氣候行動顯示儘管碳移除技術仍處於初期發展階段,其戰略地位與成長潛力已深受全球領導企業肯定。

參考德國氣候研究機構Carbon Future所提出之實務框架,企業欲有效評估與導入碳移除技術時,應掌握以下五大面向:

1.碳移除目的明確化:
明確界定碳移除的使用角色,判斷是否作為自願性碳抵換、彌補短期無法減排的落差,或是強化永續溝通的工具。

2.技術選擇與成熟度評估:
針對不同碳移除技術,評估其潛力、風險、成本與可擴展性,並確認其技術成熟度與實際應用可行性。

3.財務與回收期考量:
針對各項技術的投資回收期與後續維運成本進行分析,建立氣候財務評估模型,納入企業整體資本支出與財務規劃中。

4.供應鏈與地理適配性:
檢視碳移除技術對原料、能源與儲存條件的依賴程度,例如生質炭仰賴農業廢棄物、直接空氣捕捉(DAC)需大量電力與儲碳場域,評估本地是否具備相應條件。

5.與淨零策略整合:
碳移除應作為企業中長期淨零策略的補充工具,用以處理無法完全減排的殘餘碳排,而非取代現有的減碳措施。

正如 IPCC 所指出,全球必須在 2030 年前實現大幅減排,才能避免過度依賴碳移除技術,企業應秉持「減量優先、移除為輔」的原則,建構負責任且具韌性的淨零轉型藍圖。對臺灣電子資訊產業而言,憑藉其製造、科技與研發優勢,積極投入碳移除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不僅是回應氣候風險的必要行動,更是推動產業升級、強化綠色競爭力、掌握全球淨零商機的關鍵契機。

參考資料

1.The 2024 Buyer’s Guide to Carbon Removal Policy by Carbon Future (2024)

2.Microsoft Carbon Removal Strategy (2023)

3.EU Carbon Removal Certification Framework (2024)

4.In Net Zero Standards We Trust - 2025 CDR Market Survey by CDR.fyi and Sylvera

5.IPCC AR6 Synthesis Report (2023)

關鍵字

# 碳移除 # 自然碳匯 # 生質能與碳捕集和封存

附件

回到最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