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美國EPEAT標準修正與臺灣電資產業的挑戰
全球電子產品環境評估工具(Electronic Produc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ool, EPEAT)在2025年對其氣候變遷減緩標準進行修正,這次調整雖非全面改版,但其修正重點在於簡化驗證流程、釐清永續承諾的定義,並精準化關鍵的技術標準,反映出國際綠色採購的重點,已從概念性倡議轉向更為務實的數據管理。EPEAT作為影響全球資通訊產品供應鏈的關鍵標章,其標準的任何演進,都直接影響電資企業的出口競爭力與市場進入資格。
EPEAT標準設計與評級
EPEAT是由美國環保署(USEPA)與電機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共同推出的全球性電子產品環境標章,旨在協助政府及企業等採購單位,辨識符合永續要求的產品,其評估範圍涵蓋產品從原物料、製造能耗、企業社會責任到最終回收管理的整個生命週期。產品依據符合標準的程度分為銅、銀、金三個等級,其中銅級為滿足所有「必要條件」(required criteria)的基礎門檻;銀級與金級則需在必要條件之上,額外分別滿足至少50%及75%的「選擇性條件」(optional criteria)。
這些等級的評定,是基於一套具體的標準,將要求分為「必要」與「選擇性」兩類。在必要條件方面,EPEAT要求製造商必須從自身營運做起,包括執行企業溫室氣體盤查、揭露經第三方驗證的產品碳足跡、設定科學基礎減排目標、與關鍵供應商溝通能源管理,並在自有設施使用至少12.5%的再生電力,同時確保終端產品符合能源之星等能效標準。而選擇性條件則旨在鼓勵企業採取更進一步的行動,例如設定淨零目標、揭露運輸碳足跡、推動供應商減碳、建立更完善的能源管理系統,乃至減少半導體及面板製造過程特定的含氟溫室氣體排放。
本次修正重點與意涵
從EPEAT此次的修正細項中,可歸納出三大方向,這不僅是條文的微調,更揭示了未來綠色供應鏈的管理趨勢:
1.修正案放寬部分驗證要求,例如不再強制要求提供第三方查證人員的聯絡資訊。這意味著EPEAT希望降低企業在符合性上的行政負擔,將資源更集中於提交準確、可信的環境數據本身。
2.在淨零目標的要求上,新增需滿足聯合國「邁向零碳」計畫「四大關鍵支柱」的文字。此舉旨在收緊對永續承諾的定義,要求企業的目標必須更具體、更可衡量,以減少模糊的詮釋空間。
3.在外部電源供應器的能效標準上,修正案刪除對部分國家同等標準的承認。這代表未來零組件的規格必須更嚴格地對應EPEAT的直接要求,此舉實質上提高對供應鏈的技術與管理門檻。
與強制性法規之比較
在國際貿易體系中,EPEAT的功能與歐盟CBAM或美國《外國污染費法案》(FPFA)等強制性碳邊境稅制有本質上的不同。後者是透過關稅等懲罰性措施來影響進口產品的「成本」,而EPEAT雖為自願性標章,卻是透過市場力量運作,扮演著決定市場進入的「資格」角色。其影響力的核心來自美國聯邦政府率先要求其機構優先採購EPEAT註冊產品,此舉引發大型企業跟進,將EPEAT納入其採購的必要條件,從而創造龐大的綠色商機 。
全球趨勢與市場驅動力
EPEAT標準之所以持續朝向更精準、務實的方向演進,主要反映了全球永續治理的兩大趨勢。其一是來自ESG投資市場的驅動力,隨著主流投資法人對可量化、可驗證的環境績效數據要求日益升高,EPEAT提供的生命週期評估與第三方驗證機制,正符合資本市場對數據驅動永續性的要求。其二則是來自與強制性法規接軌的壓力,例如歐盟在去(2024)年公告生效的《永續產品生態設計法規》(Ecodesign for Sustainable Products Regulation, ESPR)及其數位產品護照。在此趨勢下,EPEAT現行的標準可被視為強制性法規的前期演練。
對電資產業供應鏈的影響與轉變
EPEAT的影響力已從品牌廠向下傳遞,對電資產業的供應鏈產生結構性改變。品牌製造商為取得EPEAT認證,必須彙整從上游零組件到終端組裝的完整環境數據,這使得數據提供能力已轉變為供應商的核心價值之一。
此次修正案中,針對外部電源供應器能源效率標準的調整即為一例,透過限縮同等標準的認定範圍,EPEAT正直接提升對供應鏈零組件的技術要求。無法提供合規低碳材料或缺乏碳盤查能力的供應商,將被品牌廠視為永續風險,面臨訂單流失甚至被剔除的可能。
電資企業的因應策略與競爭優勢
面對EPEAT日益嚴格的標準,臺灣企業若僅將其視為被動的合規成本,將錯失重要的轉型契機。積極的策略應是將其轉化為建立長期競爭優勢的基礎,將EPEAT的生命週期準則融入產品的初期研發階段。此外,符合EPEAT標準所建立的永續管理與數據追蹤體系,也能帶來實質的財務效益,例如在申請永續連結貸款時取得更有利的條件。
政策觀察與總結建議
從EPEAT此次的修正方向來看,國際採購對供應商的環境績效要求只會愈加嚴格,高標準已成為新常態。對臺灣電資產業而言,應將符合標準視為參與國際市場的基本門檻,而非貿易壁壘。企業應將永續管理內化為營運核心,並投資供應鏈的數位化管理,以強化對上游廠商的數據掌握能力。在政府政策方面,可考慮將EPEAT等國際主流標準納入國內綠色採購的指導方針,並提供資源協助中小企業建構碳盤查與產品生命週期評估(Life-cycle assessment, LCA)的能力,以維持臺灣電資產業在全球的整體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