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中央內容區
回到網站選單區
:::
×

歐盟如何以數位產品護照(DPP)打造循環經濟與數據主權的永續未來

歐盟近年來的政策佈局,正朝向「綠色轉型」與「數位主權」兩大主軸推進。在《歐洲綠色政綱》(European Green Deal)與《循環經濟行動計畫》(CEAP 2020)的框架下,歐盟已明確將「產品設計」視為實現永續轉型的關鍵切入點,並於 2024 年正式生效的《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則》(ESPR),引入「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DPP)」,作為收集和分享產品資訊的工具,以提升產品生命週期資訊透明度與可追溯性、促進循環經濟並支援ESG合規。

政策背景

歐盟之所以推動《永續產品生態設計規則》(ESPR),核心邏輯在於「產品設計決定約八成的環境影響」。過去的《生態設計指令》僅限於能源相關產品,無法應對數位化、全球化供應鏈下的資源消耗與廢棄問題。因此,推出ESPR 代表歐盟要從源頭徹底改寫產品設計的邏輯,將耐用性、可修復性、再利用率與碳足跡,全面納入市場門檻,目標是讓循環經濟成為歐洲產業的結構性規範。然而,這場改革並非僅限於環境面向。與 ESPR 同步推進的是,歐盟在資料治理上的策略—「資料主權(data sovereignty)」。透過 Gaia-X 與歐洲共同資料空間,歐盟正嘗試擺脫對美中平台的依賴,確立由歐洲掌握的資料秩序。

數位產品護照(DPP)角色定位

數位產品護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DPP)作為 ESPR 的核心制度工具,被定位為推動歐盟「綠色與數位雙轉型」的橋梁。芬蘭創新基金會 Sitra報告指出DPP作為歐盟推動永續與循環經濟轉型中的角色,提到DPP的定位不只是ESPR下產品合規的揭露工具,而是未來歐洲永續轉型與資料經濟(data economy)的核心基礎設施。透過DPP,歐盟可建立一個產品層級的ESG資訊傳輸協定,實現資料主權、供應鏈透明、循環經濟與資訊跨境合規性及互通性。

更重要的是,DPP 也與歐盟強調的「資料主權(data sovereignty)」原則相呼應。這意味著,產品資料將不再被全球大型平台壟斷,而是由企業與產業自身掌握控制權、存取權與分享權,並透過 Gaia-X 與歐洲共用資料空間的架構,納入歐盟自主的數據生態。換言之,DPP並非單純的「產品標籤升級」,而是歐盟將永續治理與資料治理綁定的制度性創新。一方面回應了《歐洲綠色政綱》與《循環經濟行動計畫》下的環境責任,另一方面也回應了歐盟數位單一市場與資料經濟戰略下的數據主權訴求。

在實務層面,DPP 是產品層級 ESG 資訊的「最小單位」,所有與永續有關的數據(從原料到使用、再利用到廢棄管理)都將被收錄其中,並透過標準化格式和可機器讀取的介面,流通於不同市場與監管體系之間。這使得 DPP 不僅是一個靜態的資訊載體,而是動態的「資料協定」。

DPP 的真正定位不僅僅是「產品透明化工具」,而是歐盟試圖藉由永續政策與數位治理結合,重構產業秩序與數據生態。它承載的不只是合規壓力,更是推動歐洲經濟模式轉型的制度性基礎。

挑戰與爭議

儘管數位產品護照(DPP)被賦予了戰略性的角色,但在落地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挑戰與爭議。

1.標準化與互通性不足

首先,技術層面的落差是一大障礙。DPP 要求產品層級的 ESG 資訊能被標準化、機器可讀並跨境互通,這意味著企業必須導入新的資料治理系統。然而,目前各產業在數據格式、計算方法和驗證流程上仍高度碎片化,尚缺乏一致性的技術標準,導致跨產業與跨國的互操作性難以保證。

2.資料收集成本與供應鏈透明難題

歐盟強調「資料主權」,要求資料產生者保有控制權與分享權,這對內能強化歐洲的數據秩序,卻也可能與全球供應鏈的跨境、跨產業的資料需求相衝突。德國Intereconomics 期刊文章也提到,不少德國企業尚未準備好接軌 DPP,極需一個跨部門且跨產業的可行方案支援。對跨國企業而言,在歐盟合規框架下建構 DPP,可能與美國或亞洲市場的規範不一致,形成「資料孤島」或多重合規壓力。

同時業者成本與能力差距亦構成現實挑戰。對大型品牌商而言,導入 DPP 雖增加成本,但尚能吸收;對中小企業,特別是供應鏈底層的中小製造商,則可能形成沉重負擔。若缺乏政策與技術支援,這些企業可能淪為制度的「邊緣群體」,加劇產業不平等。

3.資料歸屬與資安風險

數位產品護照(DPP)的推動,也面臨資料治理責任與資訊安全的挑戰。由於 DPP 涉及多元供應鏈資訊的整合,責任究竟應由製造商、供應商,還是平台承擔,尚未有明確界定。資料的更新頻率、維護責任與可追溯性機制也缺乏完整規範,若處理不當,將可能削弱 DPP 的可信度。

同時,技術與資安風險亦不可忽視。企業必須建立安全且可擴展的平台,來支援 DPP 的查詢、存取與管理,否則容易引發資料外洩或服務中斷等風險。因此,跨系統與跨媒介的整合,將成為 DPP 長期實施中不可迴避的挑戰。

4.國際接受度仍存不確定性

歐盟企圖以 DPP 制定全球規則,但國際間是否會跟進採納,抑或視之為「歐盟標準的外溢壓力」,仍存在不確定性。若無法在國際層面取得協調,DPP 有可能強化歐洲內部的治理優勢,卻同時在外部市場引發摩擦與抵制。

展望未來,數位產品護照(DPP)的影響力將遠超歐盟市場本身,並有潛力成為全球供應鏈治理的新標準。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

1.歐盟內部的制度整合。

DPP 將成為 ESPR 的核心執行工具,同時支撐 CSRDCSDDD SFDR 等多項法規的落實。這意味著歐洲的企業揭露、生產與投資活動,都將逐步建立在 DPP 為基礎的資訊流上,形成一個「以資料驅動的永續市場」。

2.對全球供應鏈的外溢效應

歐盟是全球最具規範輸出能力的經濟體之一。當 DPP 成為歐洲市場的入場門票,來自亞洲、美國與其他地區的供應商勢必被迫調整資料揭露模式,以符合歐盟要求。這將推動跨境 ESG 資料的互通與標準化,並可能引導國際品牌商採用與歐盟一致的產品資訊治理模式。

3.對新商業模式與資料經濟的催化劑

一旦 DPP 落地推行,它將不僅是合規的基礎設施,更是資料經濟的催化劑。企業可藉由 DPP 資料,發展「產品即服務(Product-as-a-Service)」、「循環供應平台」、甚至 ESG 驅動的投資產品。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的報告指出,DPP 是現代化產品資訊管理的重要機會,「透過數位資料共享(digital data sharing)」讓能效與資源效率提升,並開啟新商業模式的可能。換言之,DPP 不只改變企業如何被監管,更可能改變企業如何創造價值。

整體來看,DPP是否能如預期發揮「全球規範塑造者」的作用,仍取決於其國際接受度。若歐盟能透過國際標準化組織或跨區域合作,推動其成為被廣泛認可的全球協定,DPP有望成為繼歐盟化學物質註冊評估授權與限制法規(REACH)之後,另一個「布魯塞爾效應(Brussels Effect)」的具體實踐。

參考資料

1.Catalysing Europe’s Sustainable Growth, Sitra, 2024

2.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for the Textile Sector, EU Parliament,  2024

3.Digital sovereignty for Europe, EU Parliament, 2020

4.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Finding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Transparency for Circularity and Added Red Tape, Jan Büchel, Adriana Neligan, Intereconomics – Review of European Economic Policy, Volume 60, Number 3, pp. 160–164, 2025/05

5.Digital Product Passport: The ticket to achieving a climate neutral  and circular European economy? , Cambridge Institute for Sustainability Leadership, Wuppertal Institute, 2022/07

關鍵字

# 數位產品護照 # 碳透明化 # 歐盟ESG資訊傳輸協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