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部碳定價設計關鍵:從目標、範疇到制度的系統化思考
在上一篇〈邁向碳有價新常態:電子產業內部碳定價實務與挑戰〉中,我們分享了全球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 ICP)的發展趨勢與台灣電子產業的應用現況。截至2023年底,台灣已有超過29家電子業者透過CDP揭露其ICP做法,近年預期將有更多業者在永續揭露與客戶要求壓力下推動相關制度。
延續這些趨勢,本篇進一步探討「設計面」的核心問題:當企業要導入ICP時,該如何釐清目標?又該如何決定涵蓋的範疇與價格水準?透過組織、排放源與財務等三個視角,ICP得以將碳排放、財務決策與組織營運整合在同一套邏輯中。當碳成本能以具體金額進入投資、採購與營運流程,減碳就不再只是環保部門的專案,而能成為各部門的營運日常。
壓力與目標:決定ICP制度強度與設計路徑
企業當前正面臨多重減碳壓力與目標,包括國內碳費、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RE100與SBTi等倡議。有些要求已經轉化為實質成本,例如碳費繳納或再生能源採購;另一些雖仍在研議階段,如CBAM徵收可能帶來的成本轉嫁,但若能提前3年規劃,企業將能更從容因應。
因此,依照目標的急迫性、影響範圍與財務衝擊程度不同,所設計的ICP制度也會展現不同的重點與路徑。當壓力尚不迫切,而主要來自融資市場或客戶揭露期待時,企業可先導入「影子價格」制度,逐步調整投資與決策邏輯。雖然短期成效不明顯,但能為3-5年的轉型奠定基礎。相對地,若企業急需因應碳費法規,或達成積極的減碳目標,則更適合透過「內部碳費」設計,集中資源投入,加速落實減碳成效。對於剛起步的企業,在同時面臨多重壓力與目標的情況下,建議先挑選1-2個最關鍵的目標聚焦推動,隨著經驗累積與制度成熟,再逐步進行調整擴大。
組織層次:嵌入既有制度,找對人優化流程
在ICP設計中,「涵蓋範疇」常被單純理解為排放數據,但其真正目標其實是將碳排放、組織運作與財務決策整合在同一框架中。因此,在組織層次中,不同部門的角色分工與制度調整,往往才是ICP能否真正發揮管理效益的核心。
許多企業原本就已建立應對減碳目標的策略與流程,ICP的價值在於如何嵌入這些既有制度,進一步優化決策,或建立新流程以解決執行上的瓶頸。例如,在節能減碳方面,部分企業已由內部的節能小組透過能源管理制度落實PDCA(Plan-Do-Check-Act) 循環。若能在前期提案規劃(Plan)或中期查核(Check)階段導入影子價格,就能更有效比較不同節能方案的財務效益,促進更多可行方案落地,這是最容易啟動的ICP切入點之一。又如在原物料採購方面,多數企業的採購部門原本即有傳統的報價與採購流程,當需要預先因應CBAM可能帶來的關稅成本轉嫁風險時,若能將影子價格納入報價與採購策略中,就能使決策更貼近未來市場情境,減少突發衝擊。
因此,企業在盤點減碳目標時,往往已經可以將這些目標對應到特定的部門與制度。在ICP導入的前期,與其全面另起爐灶,不如優先思考如何將ICP嵌入既有流程進行優化,待成熟之後再考慮建立新的流程,以突破跨部門協作中的執行瓶頸。
從範疇到價格:讓碳價水準更有說服力
除了組織層次外,ICP設計的涵蓋範疇還必須明確界定排放源與財務層次。
l 排放源:為達成目標所涉及的排放活動或數據
l 財務層次:支出與收入調整、納入管理的採購案規模(如: 100萬以上的採購案需經過影子價格的評估),以及是否需要反映在公司管理報表的編制。
這3個視角(組織、排放源、財務)不僅能幫助決定ICP制度的執行頻率,更會直接影響後續的價格設計。例如,CBAM以「季度」為單位進行申報,因此企業可建立每季一次的ICP檢視與調整,並以EU ETS的配額價格作為參考基準;而電力數據多以「月」為單位,公司原有的管理報表也多為月報,這時ICP便能設計成每月一次,並以再生能源與灰電價差推算價格水準。換言之,涵蓋範疇的設定,會決定企業如何選擇價格參考點與更新週期,讓ICP不只是數字模擬,而能與財務決策及營運步調緊密結合,同時也能逐步蒐集並建立更精準的價格參考依據。
內部碳定價(ICP)的設計,關鍵在於將目標、涵蓋範疇與價格水準,與企業原有的管理制度串聯起來,讓制度不只是撰寫永續報告書或財務揭露時的數字,而能真正融入投資、採購與營運流程。對於剛起步的企業,ICP可以從一至兩個容易上手的目標開始,逐步建立制度韌性;而已具備基礎制度的企業,則能藉由ICP優化既有流程,推動跨部門更有效的協作。ICP的首要功能,是協助企業回應外部壓力,這也是推動初期最具說服力的著力點;但更重要的是,它能透過與現有制度的銜接,將減碳轉化為具體的財務與治理決策。不只是「碳價多少」的討論,而是一套能將碳排放數據與財務、組織治理緊密結合的管理工具,最終讓減碳不再只是成本負擔,而能帶來具體的效益與競爭優勢。
參考資料
1. The Microsoft carbon fee: theory & practice
2. CDP (2017) How-to Guide to Corporate Internal Carbon Pricing